第五期:服装设计导师 — 邹扬
邹扬。斯芬克国际艺术教育服装设计导师,毕业于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 Fashion Design专业,学习绘画超过17年。
在国内,曾收到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offer;申请美国学校期间,曾收到Parsons Fashion Design专业提前录取offer, FIT、PRATT、芝加哥艺术学院等学校Fashion Design专业的offer及奖学金。
在校期间,作品曾多次在学校内部和官方媒体平台展览,多次被导师推荐参赛和实习。毕业设计刊登于英国时尚杂志Schön Magazine并接受专访。多次在中外时装周担任重要职务,并在纽约时尚品牌The Row和Proenza Scholar有相关工作经验,在纽约本地品牌KongFu INC.担任设计总监。
“学霸理科生拒绝央美offer义无反顾赴美追梦”
我接触艺术很早,很小的时候经常自己拿着画笔涂涂画画,后来父母发现了我对绘画有很浓厚的兴趣便帮我找兴趣班。从6岁开始在周末的时候就去学习各种绘画类的课程,慢慢开始接触一些手工的东西,自己在家也喜欢鼓捣一些“小作品”。再大一些,就开始学习专业的绘画基础的内容,比如素描、色彩、油画、速写等,同时也会接触一些艺术史和名家作品,从中学会了怎样去欣赏和区分好的作品和不好的作品。
在专业选择上,我一开始是想选择室内建筑方向。后来父母觉得女孩子学习建筑太辛苦,那个时候也有了出国的想法,当时比较想去的城市就是纽约。再加上当时在追一个真人秀叫Project Runway就了解到Parsons这个设计学院,最后决定申请Fashion Design这个专业了。
虽然我本科就去了纽约,但是我还是参加过高考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不可思议的。作为一个非标准的艺术生,在经历过艺考和高考的双重“折磨”,我放弃了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的offer,踏上了申请国外艺术院校的漫漫长路。
其实在当年选择从一个重点学校好成绩的理科生变成一个大部分人眼里好像因为成绩差才去读艺术的艺术生,就被无数人阻拦过。后来当拿到了国内的名校offer又选择要出国的时候,又有很多不理解的眼睛看向你。
我是一个会一直遵从自己内心的人,从18岁之后我的父母也鼓励和尊重我的每一个选择,可能是本着做了每一个决定就争取把它们完成的想法,在高考的时光里我虽然经历了一些比别人多的困难和压力,但是最终幸运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美国的时光是特别美好和值得回忆的,它也记录了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时刻,我以后也许会再去纽约很多很多次,但是心境一定和之前的有所不同。
由于我的学校在曼哈顿的downtown,距离不远就有很多画廊、好吃的餐厅、各种各样的买手店。学校的课程也是选课制,所以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平时和周末会和朋友相约看展找找灵感,一起逛逛买手店,或者去其他城市转一转,在美国的日子很充实很丰富。
“一颗归国心,接过橄榄枝,她从此与教育为伴”
就我个人而言,好像没有太多所谓的迷茫期和纠结期,我一直算是比较顺利和幸运的人吧。
我在读书时就有被推荐到品牌实习的经历,了解了不同规模的公司各个部门间是如何配合的。同时也有在假期带着朋友家的孩子一起做过作品集,算是初步对于不同的职业方向有了初步的体验吧。
漂泊久了还是很想回到家人身边的,而且比较看好国内的发展,临近毕业的当下其实就有不少人抛出过橄榄枝,最后顺理成章的选择了教育事业。
“不断输入灵感,用敏锐的视角去观察艺术的世界”
平时工作很忙,休息的时候一般会约朋友出来聊聊天,或者去看看展。其实作为导师是需要输入源源不断的灵感的,有的时候也会宅在家看看电影,拼拼乐高之类的。
我觉得大部分学艺术的人都喜欢去gallery或者museum,我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定会去当地的博物馆转一圈。以前算是爱好,现在其实也可以说是职业习惯,我们要有一双极度敏锐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
我非常喜欢旅行,哪怕是一个long weekend。时间允许的话一定会策划一场小旅行,到处转转。旅行对我个人来说就是给自己辛苦忙碌的阶段性回馈,给自己设置一个deadline,有计划的完成手上的事情,然后在旅行中放松下身心,找找灵感,回来之后满血复活。
在旅途中我更多的是用心感受吧,感受每个地方的文化、风土人情,感受这个世界,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甚至感受一种食物怎么可以被做的如此难吃。
绝大多数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其实很多灵感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细节。现在人们的压力太大,脚步太快,往往会忽略掉很多生活中的细节。作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空间里,有些时候我们不妨选择慢下脚步,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我们会发现很多精彩的瞬间。
“靠一口仙气支撑的工作狂,因为热爱,所以想要更好”
之前有关系好老师开玩笑的和我说过,当初和我还不熟的时候,觉得我是一个不吃不喝不睡的人,每天在自己的小教室里埋头苦干,靠着咖啡和仙气活着。
其实虽然这段描述有点太夸张了,但确实是我们的常态。不只是我,临近申请季,每个老师想的都是再多为自己的学生修改下作品集,争取拿到更好的offer。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我已经习惯了每天同时有800件事情找上门,所以我会习惯性提前安排计划好一切,这样才能乱中有序的去平衡学生的课程、日常会议、解决沟通团队问题等。以前不觉得自己会是个工作狂,现在想想也许是热爱这份职业吧。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各种类型的学生我都接触过。天赋型的学生、学霸型的学生、学渣型的学生、脆弱敏感的、压力大到崩溃的、盲目自信的……
其实每个学生他们和老师的相处方式是不太一样的,需要我们去感受去磨合。每一个学生,在专业之外,我同时也希望能传递给他们一些善意和正向的能量,当然我也经常从他们身上收获到很多宝贵的东西。
上届我的一位学生Lvy,她是一个很有自己个性的一个女生,她的穿衣风格很酷,很有一种美国ABC的感觉。而且她的性格很开朗,看起来也很机灵。
一开始我看了她一些art school、high school的作品,我觉得她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学生。她本身自己很热爱艺术,不仅仅拘泥于服装设计,她也很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最终获得Parsons服装设计的本科offer!
Lvy同学的作品集项目截图(未得到允许禁止使用)
关于她的学习规划,因为来的比较早,时间很充裕,她对自己的目标院校也比较清晰。所以在学习规划上,我认为第一是由不同风格的老师去带她不同侧重点的专业项目、创意项目和独立命题项目。第二是在引导她的方式上,她的主题灵感都来源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小场景和自己的一些经历,通过深入挖掘,发展为自己的项目。
另外她的项目时间安排的比较充裕,会给后期修改跟调整留下充足的时间。
在前期的基础课她认真对待,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于是后期做项目就很顺畅。第一个、二个项目老师会做一个主体的引导,在后面,她就可以很快速的将有效的灵感转化为自己的作品。
“国内服装设计重技术,而国外更注重设计感”
国内的服装设计比较注重工艺上的学习,比如打版立裁,专业知识上的学习还是沿用比较传统的方法,强调基本功。
而以英美为主的服装院校在本科阶段会非常强调大胆的想法,并且通过综合学科的创作方法展示出来,再将你的想法落实到“服装”这个载体上。到了研究生阶段,则需要将新鲜有趣的观点和想法深入发展与落实,和专业技法与工艺相结合,最后得到既有专业展现又有内涵的作品。
在就业和发展,其实国外的时尚行业还是领先国内比较多的,各方面的发展空间也是相对较广的,职位需求很多,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也比较高。但同时人才辈出,竞争也会相对激烈一些。国内的时尚行业包括一些周边产业近几年发展非常快速,如果是名校的毕业生回国在就业的选择上前景很好,加上你的背景加持也会比国内大学毕业的占据一定的优势。
导师学生成衣作品(未得允许禁止使用)
服装设计作品集灵感tips:
一定要用心观察生活,敞开心扉去感受,作品集就像另一个你,每个人的作品集都应该是符合他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的。作品集的灵感表达的应该是自己真正想倾诉的内容,有感而发才会更加真实。
美本大部分院校还是比较注重学生每个作品的想法和最后的呈现。
FIT在注重这些的同时也看中学生对服装结构和工艺的理解及自己动手的尝试;英本CSM非常注重每个学生作品的个性表达方式,和整体的个人风格,如果是本科直录的话那么对于专业方面的理解与应用还是有比较高的要求的;LCF则非常看重学生对于每个项目主题的调研发展过程,sketchbook的呈现一定要是完善且具体的,哪怕有些失败的尝试也可以选择性保留,另外LCF非常看重学生作品集的体量,它决定了你的态度。
研究生阶段每个学校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比较一致的点是:学校希望在研究生的作品里看到对主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究,你需要保持不断的思考,持续加入你的想法,要结合多维度的服装专业技法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实验,一步一步推敲出最终的设计系列。并且现阶段,英美高Top院校比较重视研究生对于如何呈现自己作品有更深一步的思考,以判断你未来的商业价值。
导师作品(未得到允许禁止使用)
点这里获取更多的艺术留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