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同学们梦想起飞的地方, 在SFK,每年都有很多对建筑学有憧憬的同学,去往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深造,在逐梦路上一路前行。
本期的导师专访,我们邀请到SFK空间科系的张老师,他拥有10多年的建筑学经验,今天结合张老师自身的学习经历、行业经历以及教学经历,为未来想留学英美国家的同学分享申请经验,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专业。
01
一定要多出去看看
海外留学会让你发现新天地
从本科算起,到现在我跟建筑已经打了10几年的交道了。本科学了5年,研究生又学了2年,再加上我中间gap过一年,毕业后有三年左右的一个工作实践的经历,然后今年已经是我这个从事留学作品集导师的第五年了。
期间,我经历了国内的高考,也经历了海外就读的教学体验,我发现国内外的建筑教学还是有很大差异性的。国内的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制图规范或者是理论知识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从课程的设置也能看出来。
而海外院校,他们更多的是把建筑学当成一种研究的对象,然后更多去匹配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学习当中。而差异最大的就是他们的开放性,或者我们经常提到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当然这跟国内国外的教育体系和发展方向也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其实面对出国留学,有很多学生和家长会有疑虑:我花了很多钱和精力,把孩子送出去可以得到什么呢?
总结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多出去看看。一方面,你在海外遇到的人,看到的事物都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对人生阅历有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你在国外能接触到很多新的东西,回国后你可以相结合去做设计,而且有了这份经历之后,我觉得它可以让你整个的人设更加的饱满,一定也有助于你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发挥你的长处。
而作为建筑师,我毕业后有了很多收获,也参与了很多项目,让我觉得有小小成就的是,之前在事务所接手的最后一个项目,一个全球最大的单体的免税店,目前已经落地并且投入了使用。
参与的海口国际免税店项目
但相比起建筑师,我好像更喜欢老师这个职业。
02
不同赛道升学逻辑不同
摸透院校要求才能更好辅导
这几年,我也带一些学生拿到了名校录取,有艺术院校也有综合大学,甚至还有哈佛、耶鲁、康奈尔这样的藤校。那么在不国家、院校的申请中,要向招生官展现哪些特质才会备受青睐呢?多年的学习与教学,也让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美本申请 综合实力
其实在美本申请中, 很多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到像康奈尔、莱斯或者是宾大这种综合院校,而对于这种院校其实它考核学生的是综合能力。
并不是说你的GPA、SAT、托福很高就会脱颖而出,实际上很多美国招生官希望能看到的是申请者有很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哪怕你托福没有很高,GPA没有满分,但如果你参与了很多社会的公益活动、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等等,就有一定的优势。
总结来说,招生官希望申请者在各个维度都展现自身能力,或者是展现自身潜能。这个是美国招生官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一个感觉在学校里学习很厉害的孩子。
美研申请 专业度&深度
比如像美研申请,如哈佛的建筑,它可能需要你体现超高的对于本专业的理解、理论历史以及技术、设计能力,这四个是缺一不可。
建筑学是五年,与其他的专业相比要多一年,那你五年的学习当中,你的积累到达什么样的程度,直接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去到哈佛或耶鲁读书。所以不同的赛道,对作品集的要求都有一些差异。
英研申请 作品集、文书、推荐信
现在很多人选择去英国读研究生,相对来说性价比比较高,那么英国研究生他又看的到底是什么?
比如作品集的比重就稍微大一些,作品集它很能体现你学生对于一个项目思考的过程、逻辑,以及你对于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事件的一个态度,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文书和推荐信也一定要有,但是它的比重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的大,所以不同的赛道是有不同的升学逻辑的,这也是斯芬克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的。你要去摸透不同国家,不同本研的一个申请的逻辑,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去真正的去辅导这个学生的作品集,帮他定校,包括他要参加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作品
Top院校喜欢的作品集有什么特点?
我认为一份不错的作品集,它应该具有一些特质,比如说个人的兴趣喜好、对于审美的倾向、对于事件的态度,比如种族主义,这都离不开个人视角。
在很多院校官方作品集的要求里面都有明确的写道,比如说英国的AA:你一定要去表达你个人的兴趣,这是第一位的。
当然在这个之下还会有一些细分,比如说英美的研究生,也会有一些差异。像英国的研究生,它可能会强调,你作品要体现更多的逻辑性,你需要有很多的尝试,甚至是试错。
我记有一个皇艺的教授,他甚至说过你作品集的项目不用是一个完成或是一个完整的项目。甚至有的学生在面试的过程当中会被问到:你有没有哪个项目是你觉得做最失败的,其实这段经历你是可以体现到你的作品集里的。
像英国研究生和美国藤校,其实他们对于作品集的一个角度就是你可以没有那么专业,但是你还是要去表达你自己,你的个性,这个是英美都共同具有的一些特质。
03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在沟通中寻找更适合的教学方式
虽然对于院校的要求以及院校作品集偏好,在教学过程中我已经慢慢摸索出了一条路,但在教学中存在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与学生的相处,因为你需要处理或者面对很多不同性格、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不同地区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孩子不爱说话,有的孩子又非常的外向,那你怎么样去因材施教,如何去引导呢?
针对自驱力较强的学生:
藤校四连录取
比如今年我拿到哈佛和耶鲁的一个学生,她的自驱能力非常强,这个体现在她的学习能力上。她是一个跨专业背景的学生,你很难说她在建筑领域有多么多么深的研究,技术上面很深的储备,但是她学习能力非常强。
她是美国本科,学艺术史出身,本科阶段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如此背景下,我觉得应该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是拿她的短板去硬磕申请里面最难的一部分。
所以有一次我给她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当时时间非常紧,作品集从做到提交,满打满算就四个多月的时间,我给她一整本书,但她花了2、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我真的震惊到了,而且她还清楚地做了读书笔记。
所以对于自驱力较强的学生,你需要当一个引导的角色,告诉她这个事情可以怎么做,具体怎么做。其实你不用去费太多的心,因为她基本上都会把你布置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落实到一个可实践的地步。
我觉得对这种孩子来说的话,老师需要有一个更高的视角、更全面的视野,这需要你掌握更深的底层逻辑,帮他规划好这几个项目都要做什么主题,以及我们每个主题所能体现的学生能力。
针对基础能力弱的学生
那对于一些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比如说他不会画图,理论不知道,那怎么办呢?可能真的就需要老师我们亲力亲为,必要的时候就得做一下示范,这个示范非常非常重要。
其实我刚开始做老师的时候是非常抵触亲自给学生上手画图的,因为觉得自己上手了,就是我在做,可后来我慢慢的发现这就跟当年数学老师讲一道公式一样,首先在黑板上写一道题,举个例子告诉你公式怎么用,参数要怎么去解。
而作品集教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遇到这种学生的话,我必须要去亲力亲为,去很耐心的告诉他,这一笔要怎么画,你要去读哪两本书,这个图要画成什么样。
所以针对不同学生,我觉得就是要勤于沟通,高中生的话可能要去多跟家长去沟通,还包括学生的教务老师以及学生前期的顾问老师,做好足够的沟通才能确保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授学生。
那回到学生作品指导这一块,就得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去做,你还是要跟他去不断的沟通磨合,你找到他的兴趣点,自然而然的就会跟你产生一个很好的化学反应,当然也不能完全按照他的兴趣去做。
无论怎样,我都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哪怕他们自己都觉得我就随便申一申就好啊,其实这是一个态度,也是做人的态度。
我觉得自己不仅是作品集导师,更多的是规划师,教学生怎么样做一个正直、有上进心、有自驱力的人,我觉得这是做教育非常有意义的一面。
也祝接下来准备艺术留学的学生们,你们的艺术梦想可以成真。